切换至 "中华医学电子期刊资源库"

总编推荐

共找到 14 条结果
Please wait a minute...
  • 1.
    肿瘤生态环境调控乳腺肿瘤耐药
    宋尔卫
    中华乳腺病杂志(电子版) 2022, 16 (02): 67-73. DOI: 10.3877/cma.j.issn.1674-0807.2022.02.001
    摘要 (218) HTML (11) PDF (946 KB) (43)

    乳腺肿瘤的系统性治疗(化疗、内分泌治疗和靶向治疗等)是目前降低乳腺癌患者复发风险,延长其生存的主要手段。然而,仍有40%乳腺癌患者在治疗过程中或治疗结束后出现耐药,导致疾病进展,提示上述传统治疗方案未能彻底清除肿瘤细胞。肿瘤生态学说的提出从一个全新的角度为理解肿瘤治疗的耐受和药物新靶点的研发提供了新的契机。肿瘤生态学说认为肿瘤与周围及远处微环境等相互作用从而影响肿瘤的发生、发展及其对治疗的敏感性。在本文中,笔者剖析了由乳腺癌细胞群和微环境组成的肿瘤生态环境与乳腺癌耐药机制之间的关系,并结合相关临床研究进展加以阐述,以期为逆转乳腺癌耐药提供新的思路和治疗策略。

  • 2.
    中国乳腺癌临床研究进展
    李芷君, 徐兵河
    中华乳腺病杂志(电子版) 2022, 16 (01): 1-5. DOI: 10.3877/cma.j.issn.1674-0807.2022.01.001
    摘要 (303) HTML (6) PDF (660 KB) (48)

    中国乳腺癌患者基数大,疾病的发生、发展有其独特的临床特征,因此研发适合中国人群的药物及探索合适的治疗方式尤为重要。近1年来,中国自主研发了多种创新药物,包括细胞周期蛋白依赖性激酶4/6(CDK4/6)抑制剂达匹西利、多腺苷二磷酸核糖聚合酶(PARP)抑制剂帕米帕利、抗体-药物偶联物维迪西妥单克隆抗体(RC48-ADC)、程序性死亡配体-1(PD-L1)单克隆抗体TQB2450等,同时探索了乳腺癌的多种治疗模式,如ER低表达乳腺癌的短程内分泌治疗、三阳性(ER、PR、HER-2均阳性)乳腺癌去化疗、三阴性乳腺癌(TNBC)豁免蒽环方案、卡培他滨辅助强化治疗等,对乳腺癌的临床诊疗提供了重要的指导价值。笔者分别针对激素受体阳性乳腺癌、HER-2阳性乳腺癌以及TNBC中近1年来中国临床研究的热点问题进行探讨。

  • 3.
    乳腺癌的靶向治疗
    刘战涛, 宋艳秋
    中华乳腺病杂志(电子版) 2021, 15 (06): 329-336. DOI: 10.3877/cma.j.issn.1674-0807.2021.06.001
    摘要 (122) HTML (0) PDF (864 KB) (15)

    靶向治疗是一种低毒、高选择性的治疗模式。曲妥珠单克隆抗体作为乳腺癌靶向治疗史上最经典的药物,已使成千上万乳腺癌患者受益。随着学者们对肿瘤发生、发展及转移机制的不断探索,靶向治疗药物的研究和应用已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为改善乳腺癌患者的生存状况提供了新的治疗策略和途径。笔者就目前不同分子分型乳腺癌的潜在靶点及靶向治疗药物研究进行归纳、总结。

  • 4.
    第4版《年轻女性乳腺癌国际共识指南》更新要点解读
    林锦娜, 刘强
    中华乳腺病杂志(电子版) 2021, 15 (04): 195-200. DOI: 10.3877/cma.j.issn.1674-0807.2021.04.001
    摘要 (490) HTML (38) PDF (683 KB) (44)

    乳腺癌是中国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且患病率增长迅速。乳腺癌的治疗是以手术、放射治疗、化疗、内分泌治疗、生物治疗等多学科协作的综合治疗。随着循证证据的积累,乳腺癌的治疗理念和方法也逐渐更新,新辅助化疗的应用越来越广泛。2020年5月,欧洲肿瘤内科学会发布了第4版《年轻女性乳腺癌国际共识指南》(BCY4),笔者对BCY4中乳腺癌诊断、治疗及随访等内容的更新要点进行解读,以飨读者。

  • 5.
    男性乳腺癌分子分型和预后预测的研究现状
    郭美琴, 侯志超, 宋伟, 毕玮琳
    中华乳腺病杂志(电子版) 2021, 15 (03): 131-136. DOI: 10.3877/cma.j.issn.1674-0807.2021.03.001
    摘要 (80) HTML (1) PDF (803 KB) (12)

    男性乳腺癌是罕见病,患者生存期比女性乳腺癌差,迄今为止尚未在分子基因水平得到充分研究,大多借鉴女性乳腺癌的各种基础和临床研究对男性乳腺癌的诊治和预后进行推断,因此了解男性乳腺癌的分子分型和预后预测对其治疗的选择十分重要。笔者重点针对男性乳腺癌的分子分型和预后因素进行综述,以期为男性乳腺癌的治疗和预后判断提供帮助。

  • 6.
    2020年圣安东尼奥乳腺癌研讨会更新解读
    刘强, 杨畅
    中华乳腺病杂志(电子版) 2021, 15 (02): 65-70. DOI: 10.3877/cma.j.issn.1674-0807.2021.02.001
    摘要 (130) HTML (0) PDF (838 KB) (14)

    乳腺癌领域研究进展日新月异,临床治疗以循证医学为基础,逐渐向个体化、精准化方向发展。2020年圣安东尼奥乳腺癌研讨会虽第一次因疫情改为线上,但依旧精彩纷呈。现对该会议的最新进展进行汇报与总结,对医疗决策及未来的科学研究方向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 7.
    乳腺癌超声弹性诊断新进展
    张会萍, 周毓青
    中华乳腺病杂志(电子版) 2021, 15 (01): 1-3. DOI: 10.3877/cma.j.issn.1674-0807.2021.01.001
    摘要 (41) HTML (0) PDF (764 KB) (1)

    乳腺癌早发现、早诊断对其治疗方案的选择及预后具有重要影响。超声检查是乳腺病变的首选影像学检查方法,超声弹性成像在乳腺癌的诊断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笔者主要介绍各种超声弹性成像技术及其在乳腺癌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 8.
    乳腺癌骨转移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影响因素分析:基于SEER数据库的回顾性研究
    崔军威, 刘晓岭, 胡艺冰, 杨子健, 付阳, 高睿, 何劲松, 韦伟
    中华乳腺病杂志(电子版) 2020, 14 (05): 274-279. DOI: 10.3877/cma.j.issn.1674-0807.2020.05.003
    摘要 (106) HTML (0) PDF (700 KB) (0)
    目的

    探讨乳腺癌骨转移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并分析其预后情况及相关影响因素。

    方法

    根据纳入及排除标准,利用美国国立癌症研究所监测、流行病学和结果(SEER)数据库检索并筛选1975年1月至2016年12月5 815例转移性乳腺癌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评估了患者临床病理特征、治疗方式及其预后。其中,乳腺癌骨转移组3 146例,乳腺癌非骨转移组2 669例。按照预后情况,将3 146例乳腺癌骨转移患者分为2个亚组:死亡组1 669例和存活组1 477例。利用χ2检验和Mann-Whitney U检验比较骨转移和非骨转移组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差异;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乳腺癌骨转移的影响因素;用Kaplan-Meier法进行生存分析,并用单因素log-rank检验分析乳腺癌骨转移患者中死亡组与存活组临床病理特征的差异;用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筛选影响乳腺癌骨转移者生存情况的独立因素。

    结果

    骨转移组和非骨转移组患者在T分期、N分期、组织学分级、人种、ER、PR、HER-2、肿瘤分子分型和预后方面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5.71、-2.39、-13.87、χ2=14.55、305.74、245.56、69.34、335.36、79.15,P均<0.050),2组间年龄、性别和原发灶位置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0.57、2.71、0.45,P均>0.050)。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ER阳性、PR阳性、肿瘤T分期高和N分期高为导致乳腺癌患者骨转移的危险因素(OR=1.775,95%CI:1.258~2.505,P=0.001;OR=1.425,95%CI: 1.236~1.643,P<0.001;OR=1.095,95%CI:1.043~1.149,P<0.001;OR=1.396,95%CI: 1.246~1.564,P<0.001),而组织学分级越高,发生骨转移的风险反而越小(OR=0.815,95%CI:0.733~0.907,P<0.001)。骨转移组与非骨转移组患者的OS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33.53,P<0.001)。骨转移患者中,2个亚组(死亡组和存活组)患者在T分期、N分期、组织学分级、年龄、ER、PR、HER-2、肿瘤分子分型、原发灶手术、放射治疗和化疗方面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7.75、-3.22、-8.14、χ2=39.80、69.81、87.45、51.87、132.47、36.24、6.05、36.24,P均<0.050)。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T分期、N分期、PR、HER-2、肿瘤分子分型、组织学分级、化疗、放射治疗和原发灶手术是影响骨转移组患者预后的独立因素(HR=1.349,95%CI: 1.195~1.523,P<0.001;HR=1.151,95%CI: 1.101~1.203,P<0.001;HR= 1.077,95%CI: 1.033~1.123,P<0.001;HR= 0.715,95%CI: 0.626~0.817,P<0.001;HR=0.695,95%CI: 0.627~0.770,P<0.001;HR=1.349,95%CI: 1.260~1.414,P<0.001;HR=1.371,95%CI: 1.261~1.489,P<0.001;HR=0.626,95%CI:0.562~0.697,P<0.001;HR=0.874,95%CI:0.791~0.966,P=0.008;HR=0.663,95%CI: 0.561~0.784,P<0.001)。

    结论

    乳腺癌骨转移患者预后优于非骨转移患者,与年龄、T分期、N分期、PR、HER-2、肿瘤分子分型、组织学分级有关,治疗方面原发灶手术、放射治疗和化疗有助于改善骨转移患者的预后。

  • 9.
    拓扑异构酶Ⅱα蛋白与乳腺癌预后及蒽环类药物化疗疗效预测的相关性
    吴云, 徐兵河, 王佳玉
    中华乳腺病杂志(电子版) 2020, 14 (04): 195-199. DOI: 10.3877/cma.j.issn.1674-0807.2020.04.001
    摘要 (60) HTML (1) PDF (915 KB) (0)

    拓扑异构酶Ⅱα(TOP2A)是DNA复制和转录中的关键酶,是肿瘤细胞的增殖标志和蒽环类药物的作用靶点,在生物学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虽然目前大量研究表明TOP2A基因扩增与蒽环类药物化疗疗效密切相关,但是TOP2A蛋白表达对蒽环类药物化疗疗效的预测作用和对乳腺癌的预后价值尚存在争议,因此,笔者对TOP2A蛋白的上述预测及预后价值进行介绍。

  • 10.
    孕烷X受体通过微RNA21抑制乳腺癌MCF-7细胞内程序性细胞死亡因子4的表达
    王少兰, 李涛, 韩曼, 刘晓华
    中华乳腺病杂志(电子版) 2020, 14 (04): 200-206. DOI: 10.3877/cma.j.issn.1674-0807.2020.04.002
    摘要 (47) HTML (0) PDF (1109 KB) (0)
    目的

    探讨孕烷X受体(PXR)活化对人乳腺癌细胞株MCF-7内程序性细胞死亡因子(PDCDs)的调控作用及其分子机制。

    方法

    用PXR激动剂利福平(10 μmol/L)处理MCF-7细胞24 h后作为利福平组,并以DMSO处理的MCF-7细胞作为其对照组(DMSO对照组),同时,为了排除PXR激动剂的非特异性,采用持续激活型PXR的腺病毒感染MCF-7细胞36 h后作为VP-PXR组,并以Mock处理的MCF-7细胞作为其对照组(Mock对照组)。对以上各组样品均采用实时荧光定量反转录PCR(qRT-PCR)检测PDCD2、PDCD4、PDCD5、PDCD6以及PXR经典靶基因CYP3A4和MDR1的mRNA表达,采用Western blot检测PDCD4的蛋白表达,并采用qRT-PCR检测PDCD4上游负调控因子微RNA(miRNA)21的表达,用Western blot检测miRNA21下游靶基因PTEN的蛋白表达。正态分布的数据用±s表示,偏态分布的数据用M(P25P75)表示。2组间各指标的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或两独立样本非参数秩和检验。

    结果

    (1)qRT-PCR结果显示:利福平组与DMSO对照组相比,PDCD4和PDCD6的mRNA表达更低(0.896±0.069比1.262±0.103,t=-2.961,P=0.012;0.708±0.085比0.963±0.029,t=-2.829,P=0.029),而PDCD2和PDCD5的mRNA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834±0.148比1.040±0.086,t=-1.210,P=0.254;0.896±0.142比0.946±0.110,t=-0.281,P=0.786),同时,PXR经典靶基因CYP3A4和MDR1的mRNA表达均更高(2.192±0.418比1.000±0.071,t=2.809,P=0.045;2.112±0.397比1.000±0.071,t=2.758,P=0.048);VP-PXR组与Mock对照组相比,PDCD2和PDCD4的mRNA表达均更低(0.721±0.085比0.975±0.035,t=-2.767,P=0.033;0.766±0.131比1.635±0.284,t=-2.775,P=0.017),PDCD6和CYP3A4的mRNA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053(0.932~2.653)比1.000(0.796~2.091),Z=0.314,P=0.753;1.844±0.397比1.000±0.071,t=2.097,P=0.100],而MDR1的mRNA表达则更高(3.323±0.600比1.000±0.071,t=3.846,P=0.017)。(2)Western blot检测结果显示:利福平组与DMSO对照组相比,PDCD4的蛋白表达更低(0.865±0.062比1.080±0.060,t=-2.490,P=0.026);VP-PXR组与Mock对照组相比,PDCD4的蛋白表达也更低(0.901±0.065比1.130±0.045,t=-2.921,P=0.019)。(3)机制研究发现:利福平组与DMSO对照组相比,PDCD4上游负调控因子miRNA21的表达更高(1.641±0.227比1.029±0.070,t=2.576,P=0.032),VP-PXR组miRNA21的表达也显著高于Mock对照组(1.920±0.251比1.188±0.113,t=2.657,P=0.028);而且miRNA21下游靶基因PTEN的蛋白表达在利福平组和VP-PXR组均明显低于各自的对照组(0.694±0.057比0.875±0.038,t=-2.630,P=0.030;0.713±0.035比0.859±0.020,t=-3.661,P=0.006)。

    结论

    PXR可能通过miRNA21抑制MCF-7细胞PDCD4的表达,从而影响乳腺癌细胞的耐药性。

  • 11.
    乳腺癌皮下腺体切除联合一期植入物乳房重建59例临床分析
    朱芸生, 郑一琼, 张艳君, 王建东, 王派, 朱军永, 冀亚霜, 钟钰婷, 刘梅, 程流泉, 李席如
    中华乳腺病杂志(电子版) 2020, 14 (04): 207-212. DOI: 10.3877/cma.j.issn.1674-0807.2020.04.003
    摘要 (70) HTML (0) PDF (880 KB) (0)
    目的

    探讨不同乳腺癌皮下腺体切除联合一期植入物乳房重建手术方法的安全性和美容效果。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6年12月在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接受皮下腺体切除联合一期植入物乳房重建的59例乳腺癌患者临床资料。59例患者采取2种分组方式:(1)根据乳房切除方式不同,分为保留乳房皮肤的皮下腺体切除术(SSM)与保留乳头、乳晕复合体的皮下腺体切除术(NSM) 2组;(2)根据乳房重建方式不同,分为"一步法"或"两步法"2组。采用秩和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分别比较2组乳房切除方式和2组重建方式的并发症和美容效果。采用Kaplan-Meier法进行患者生存分析。

    结果

    33.9%(20/59)患者行SSM,66.1%(39/59)患者行NSM;44.1%(26/59)患者行"一步法"重建,55.9%(33/59)患者行"两步法"重建。30.5%(18/59)患者同时行对侧乳腺预防性皮下腺体切除术加植入物重建术。中位随访71个月(范围:27~133个月),失访12例。随访的47例患者中术后假体移位发生率为10.6%(5/47),包膜挛缩和假体破裂发生率均为4.3%(2/47)。21.3%(10/47)患者最终取出植入物。不同乳房切除方式的并发症发生率和植入物取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97、0.716);不同重建方式的并发症发生率和植入物取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49、1.000)。死亡2例,余45例患者术后美容效果评分的优良率为73.3%(33/45),不同乳房切除方式和不同重建方式的术后美容效果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96、1.000)。患者是否同时行对侧预防性皮下腺体切除及植入物重建术的美容效果评分比较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P=0.571)。患者的OS率为95.7%(45/47),DFS率为89.4%(42/47)。

    结论

    乳腺癌皮下腺体切除联合一期植入物乳房重建术后总体生存情况良好,不管采用哪种乳房切除方式或重建方式,术后不良事件与并发症发生率均较低,可达到预期的临床疗效,并获得良好的美容效果。

  • 12.
    纤维蛋白原/白蛋白比值比对可手术乳腺癌患者预后的影响
    曹希, 周易冬, 茅枫, 林燕, 黄欣, 孙强
    中华乳腺病杂志(电子版) 2020, 14 (04): 213-220. DOI: 10.3877/cma.j.issn.1674-0807.2020.04.004
    摘要 (44) HTML (0) PDF (1090 KB) (0)
    目的

    探讨纤维蛋白原/白蛋白比值比(FAR)对可手术乳腺癌患者预后的影响。

    方法

    依据纳入、排除标准,收集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2013年1~12月收治的520例Ⅰ~Ⅲ期可手术乳腺癌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在术前检测血浆纤维蛋白原和白蛋白水平。将纤维蛋白原与白蛋白质量浓度比值乘以100定义为FAR。根据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确定FAR最佳临界值,并依据最佳临界值将受试者分为高FAR组(FAR>6.99)147例和低FAR组(FAR≤6.99)343例。采用Kaplan-Meier法和log-rank检验评估2组患者的DFS和OS,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患者DFS和OS的影响因素。

    结果

    log-rank检验显示,高FAR组患者的DFS和OS均比低FAR组差(χ2=32.885、16.320,P均<0.001)。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分析均显示:高FAR为患者DFS的独立危险因素(HR=4.092,95%CI:2.425~6.903,P<0.001;HR=4.226,95%CI:2.476~7.212,P<0.001);高FAR为患者OS的独立危险因素(HR=3.907,95%CI:1.913~7.978,P<0.001;HR=4.320,95%CI:2.087~8.942,P<0.001)。

    结论

    术前高FAR患者的无疾病进展时间更短,OS率更低。术前FAR水平有望成为预测乳腺癌患者预后的有效指标。

  • 13.
    充气法单孔腔镜保留乳房手术在早期乳腺癌治疗中的应用
    王子函, 谢芳, 闫笑生, 张忠涛, 武珊珊, 伍海锐, 屈翔
    中华乳腺病杂志(电子版) 2020, 14 (04): 228-233. DOI: 10.3877/cma.j.issn.1674-0807.2020.04.006
    摘要 (65) HTML (1) PDF (3239 KB) (1)
    目的

    探讨充气法单孔腔镜保留乳房(简称保乳)手术在早期乳腺癌治疗中的应用。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5月至2018年11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诊断为Ⅰ、Ⅱ期乳腺癌且行保乳手术的102例患者临床资料,其中行单孔法腔镜保乳手术者48例(腔镜组),行开放保乳手术者54例(开放组),对患者的手术时间、美容效果、并发症及复发情况进行评估。2组患者间手术时间、美容效果的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的t检验。

    结果

    102例患者均成功完成相应单孔法腔镜保乳或开放保乳手术,其中腔镜组手术时间为(184.2±76.2) min,开放组手术时间为(127.8±68.4) min,2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923, P<0.001)。术后2个月进行美容效果评估:腔镜组美容效果评分明显高于开放组[(11.2±0.8)分比(9.1±0.9)分,t=6.407, P<0.001]。2组患者术后均无皮肤坏死、活动性出血、感染等并发症。中位随访时间11.2个月,2组患者均无局部复发或远处转移病例。

    结论

    充气法单孔腔镜保乳手术在保证早期乳腺癌肿瘤根治性的同时,可以较开放保乳手术获得更好的美容效果。

    CSCD(1)
  • 14.
    新疆地区乳腺癌患者复发、转移灶与原发灶分子标志物表达差异及分子亚型转型
    赵振慧, 李妍, 刘炜, 马小平, 李红玉, 李莉, 高春燕, 刘丹, 李迅
    中华乳腺病杂志(电子版) 2020, 14 (04): 234-239. DOI: 10.3877/cma.j.issn.1674-0807.2020.04.007
    摘要 (40) HTML (0) PDF (4121 KB) (0)
    目的

    探讨乳腺癌患者复发、转移灶与原发灶中分子标志物ER、PR、HER-2、Ki67、p53的表达差异以及乳腺癌分子亚型的转型。

    方法

    本研究为双向队列研究,选取新疆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2017年5月至2019年5月收治的首次出现局部复发或远处转移的女性乳腺癌患者,对入组患者采用手术或穿刺活组织检查检测其复发、转移灶中ER、PR、HER-2、Ki67、p53的表达,并回顾患者初次诊断时原发灶中各指标表达情况,采用配对χ2检验对复发、转移灶和原发灶的ER、PR、HER-2、Ki67、p53表达进行比较。

    结果

    共纳入103例乳腺癌复发、转移患者。原发灶中ER、PR、HER-2及p53阳性率分别为63.1%(65/103)、55.3%(57/103)、31.1%(32/103)和68.9%(71/103),Ki67高表达(>14%)占68.9%(71/103);复发、转移灶中ER、PR、HER-2及p53阳性率分别为56.3%(58/103)、42.7%(44/103)、30.1%(31/103)和77.7%(80/103),Ki67高表达占68.9%(71/103)。103例患者复发、转移灶与原发灶中ER、PR、HER-2、Ki67及p53表达不一致率分别为8.7%(9/103)、16.5%(17/103)、6.8%(7/103)、29.1%(30/103)及14.6%(15/103)。乳腺癌患者复发、转移灶与原发灶的HER-2及Ki67表达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1.000、1.000),但是,ER、PR及p53表达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39、0.002、0.035)。103例患者原发灶与复发、转移灶中luminal A型、luminal B型、HER-2过表达型及三阴性乳腺癌分别占8.7%(9/103)和10.7%(11/103)、54.3%(56/103)和53.4%(55/103)、18.4%(19/103)和14.6%(15/103)、18.4%(19/103)和21.4%(22/103)。复发、转移后luminal A型及三阴性乳腺癌患者比例上升,其余分子亚型比例均下降。乳腺原发肿瘤luminal A型、luminal B型、HER-2过表达型、三阴性乳腺癌病情进展后复发、转移灶发生转型的比例分别占6/9、30.4%(17/56)、7/19、3/19。

    结论

    乳腺癌复发、转移后ER、PR、HER-2、Ki67、p53表达常发生变化,且分子亚型转变较为常见,可通过了解复发、转移灶的分子表达情况和分子亚型,制定更为精准的治疗方案,提高治疗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