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ADC的研发历程
表1 目前已获批上市的抗体药物偶联物 |
药物名称 | 靶点 | 单克隆抗体 | 连接子 | 毒素分子 | 适应证 | 国外上市 | 中国上市 |
---|---|---|---|---|---|---|---|
吉妥珠单克隆抗体 | CD33 | 人鼠嵌合IgG4 | 酸不稳定的腙键 | 卡奇霉素衍生物 | 急性髓系白血病 | √ | |
维布妥昔单克隆抗体 | CD30 | 人源化IgG1 | 酶可裂解的缬氨酸-瓜氨酸 | 甲基澳瑞他汀E | CD30阳性霍奇金淋巴瘤 | √ | √ |
恩美曲妥珠单克隆抗体 | HER-2 | 人源化IgG1 | 不可裂解的硫醚 | 美登素1 | HER-2阳性乳腺癌 | √ | √ |
奥加伊妥珠单克隆抗体 | CD22 | 人源化IgG4 | 酸不稳定的腙键 | 卡奇霉素衍生物 | B细胞前体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 √ | |
莫塞妥莫单克隆抗体 | CD22 | - | 可裂解肽 | PE38(Pasudotox) | 成年复发或难治毛细胞白血病 | √ | |
泊洛妥珠单克隆抗体 | CD79b | 人源化IgG1 | 酶可裂解的缬氨酸-瓜氨酸 | 甲基澳瑞他汀E | 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 | √ | |
维汀-恩弗妥单克隆抗体 | Nectin-4 | 人源化IgG1 | 酶可裂解的缬氨酸-瓜氨酸 | 甲基澳瑞他汀E | 尿路上皮癌 | √ | |
德曲妥珠单克隆抗体 | HER-2 | 人源化IgG1 | 可裂解的四肽 | Deruxtecan(Dxd) | HER-2阳性及低表达乳腺癌 | √ | √ |
戈沙妥珠单克隆抗体 | Trop-2 | 人源化IgG1 | 可裂解CL2A | SN-38 | 三阴性乳腺癌 | √ | √ |
贝兰他单克隆抗体 | BCMA | 人源化IgG1 | 不可裂解的马来酰亚胺 | 甲基澳瑞他汀F | 多发性骨髓瘤 | √ | |
沙西妥昔单克隆抗体 | EGFR | - | - | IRDye700DX | 不可切除的局部晚期或复发性头颈癌 | √ | |
朗妥昔单克隆抗体 | CD19 | - | PEG-Val-Ala-PABC | PBD二聚体SG3199 | 复发性或难治性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 | √ | |
维迪西妥单克隆抗体 | HER-2 | 人源化IgG1 | 酶可裂解的缬氨酸-瓜氨酸 | 甲基澳瑞他汀E | HER-2过表达的胃癌、尿路上皮癌[HER-2(2+)/(3+)] | √ | |
替索单克隆抗体 | 转铁蛋白 | 人源化IgG1 | 酶可裂解的缬氨酸-瓜氨酸 | 甲基澳瑞他汀E | 宫颈癌 | √ | |
Mirvetuximab soravtansine-gynx | 叶酸受体 | - | - | 美登素4 | 卵巢上皮性癌 | √ |
注:短横线表示暂未公布;CD为白细胞分化抗原;Trop-2为人滋养细胞表面抗原;HER-2为人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 BCMA为B细胞成熟抗原2; Nectin-4为脊髓灰质炎病毒受体;EGFR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PABC为氨基苄氧羰基;PE38为假单胞菌外毒素38 |
二、ADC重塑肿瘤治疗格局
表2 抗体药物偶联物用于HER-2低表达乳腺癌治疗的相关临床研究汇总 |
药物名称 | 研究名称 | 研究阶段 | 研究状态 | 样本量 | 患者类型 | mPFS | mOS | ORR |
---|---|---|---|---|---|---|---|---|
德曲妥珠单克隆抗体 | DB-04 | 3期 | 完成 | 德曲妥珠组373例;TPC组184例 | 内分泌难治,一、二线化疗后进展的HER-2低表达晚期乳腺癌 | 9.9个月比5.1个月 | 23.4个月比16.8个月 | 52.3%比16.3% |
戈沙妥珠单克隆抗体 | TROPICS-02 | 3期 | 完成 | 戈沙妥珠组272例;TPC组271例 | 二至四线化疗后HR阳性HER-2阴性[包括HER-2低表达与HER-2(0)]晚期乳腺癌 | 6.4个月比4.2个月 | - | 38%比16% |
德曲妥珠单克隆抗体 | DB-06 | 3期 | 进行中 | 850例 | 内分泌难治、晚期未经化疗的HR阳性、HER-2低表达乳腺癌 | - | - | - |
维迪西妥单克隆抗体 | C012 | 3期 | 进行中 | 366例 | 内分泌难治,一至二线化疗进展的HER-2低表达晚期乳腺癌 | - | - | - |
维迪西妥单克隆抗体 | C003 | 1b期 | 完成 | 48例 | 经标准治疗失败的HER-2低表达晚期乳腺癌 | 5.7个月 | - | 39.6% |
MRG002 | MRG002 | 2期 | 完成 | 56例 | 至少一线标准治疗失败的HER-2低表达晚期乳腺癌 | 5.6个月 | - | 33% |
注:短横线表示暂未公布研究结果;HER-2为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 TPC为医师选择的治疗;mPFS为中位无进展生存期;mOS为中位总生存期;ORR为客观缓解率 |
三、ADC的应用展望
1.积极拓展靶点选择,寻求差异化发展
2.克服ADC的耐药
3.ADC的联合治疗策略
4.治疗线数前移,从晚期到早期
表3 抗体药物偶联物在乳腺癌晚期一线、辅助强化与新辅助领域的研究 |
研究名称 | 研究人群 | 治疗方案 | 研究阶段 | 治疗线数 |
---|---|---|---|---|
DESTINY-Breast05 | 新辅助化疗和术前抗HER-2治疗后仍有残留浸润性乳腺癌的高风险HER-2阳性早期乳腺癌患者 | T-DXd vs T-DM1 | 3期 | 辅助强化 |
DESTINY-Breast09 | 既往针对晚期或转移性乳腺癌未接受过化疗或HER-2靶向治疗 | T-DXd vs T-DXd+P vs THP | 3期 | 晚期一线 |
DESTINY-Breast11 | HER-2+早期乳腺癌 | T-DXd vs T-DXd-THP vs ddAC-THP | 3期 | 新辅助 |
NeoSTAR | 早期TNBC新辅助治疗患者 | SG vs SG+ PD-1 | 2期 | 新辅助 |
SASCIA | 既往接受过新辅助治疗非pCR的HER-2阴性的乳腺癌患者 | SG vs TPC | 3期 | 辅助强化 |
Morpheus-TNBC | TNBC晚期一线 | SG+ PD-1 | 1b/2期 | 晚期一线 |
Saci-IO TNBC | TNBC晚期一线、PD-L1阴性 | SG vs SG+ PD-1 | 1b/2期 | 晚期一线 |
ASCENT 03/04 | 一线不可切除局部晚期或未经治疗的TNBC,且允许既往接受过免疫治疗 | SG vs化疗;SG+PD-1 vs化疗+PD-1 | 2期 | 晚期一线 |
注:HER-2为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T-DXd为德曲妥珠单克隆抗体;T-DM1为恩美曲妥珠单克隆抗体;P为帕妥珠单克隆抗体;THP为紫杉类药物+曲妥珠单克隆抗体+帕妥珠单克隆抗体;ddAC为剂量密集型"蒽环类药物+环磷酰胺";TNBC为三阴性乳腺癌;SG为戈沙妥珠单克隆抗体;PD-1为程序性死亡受体1;pCR为病理学完全缓解;PD-L1为细胞程序性死亡-配体1 |